上文节自吴明益发表在FB的「当我们讨论自然,我们讨论的其实是时间」。文章主题是对入侵物种与原生物种竞合的反思,但首先令读者印象深刻的,还是惊奇于他对草木鸟兽之名及生态的熟稔。 他的学生郭玉洁在〈老师阿明〉一文说:「吴明益提醒我们,描写一棵树、一只鸟的时候,要写出它準确的名字。」 吴明益的写作具有强烈的「考究癖」,纵使是虚构的小说写作也是如此;读者难免会好奇,虚构的故事需要这幺讲究相关背景资料的真实与精準吗?也许,吴明益那句随即告诫学生的话可以回答:「这不止是细节,也是对写作方式的选择。」 1998年普立兹专题报导奖《天使与魔鬼》中,作者托马斯‧弗伦奇描写一段多年前举行、他并未亲身参与的葬礼:「整座教堂安静极了,只有从教堂的外面传来了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。」 为什幺他知道户外叽叽喳喳的是麻雀? 弗伦奇为了重建场景,访问了几位当年参加葬礼的人士,并随着他们走访教堂,描述当时的情景。他还向教会借了那场葬礼的录音带,以致得以引述牧师说了什幺,以及描写人们的哭泣声和教堂外的鸟声。弗伦奇把录音带拿给当地的鸟类学家辨识,确知那是「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」。 是的,「细节」让你的写作更真实、更引人入胜、更具说服力;但「细节」更是一种写作的选择,一种写作的态度,一条指引你写作得以无限拓展的道路。 别再写「一只不知名的鸟」、「一朵不知名的花」,那通常洩露的,只是写作者的敷衍与疏懒。 |